拥彭山之胜美,揽九澧之秀丽
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:
澧州内八景之《清风岭》
澧州城内有一处景点叫做清风岭,是澧州内八景之一。既然是岭,那么城内以前一定是有一座不小的山,只是如今遍寻澧县县城,也看不见一个山头,这清风岭,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难道像传说里的飞来峰一样,凭空就突然消失了?


由于如今留存的资料很少,要细细的考究清风岭,确实有一定的难度。不过好在年纪大一点的澧县人,都能很清楚地说出清风岭的位置,虽然在文字典籍里前人没有为我们留下很多资料,可以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慢慢发掘,但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和走访,还原和想象那一座早就已经消失了的所谓“山岭”。
在明代嘉靖年间编的《澧州志》里面,并没有发现所谓的清风岭,当时比较简括的澧阳县图上,虽然标出了金牛池,但是其他的形胜之地都一概不见,那么可以推测,至少在明代时,清风岭是并不怎么有名的。
它作为一个名胜出现,应该是在清代。康熙澧州志里,只是非常简单地提了一下,说清风岭在北门,此外并无其他的文字描述。后来的《直隶澧州志•景物》里,就开始特意记载它的环境地貌,说它的位置在北门内,地势很高,形状像山岭一样,所以得到了这样一个名字。每当盛夏非常炎热的时候,到了晚上,登上岭头,清风徐徐吹来,披着衣襟迎风站立,暑热全然消失,通身凉爽无比,让人感到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。而那个时候留下来的澧州治图也可以清楚地看见,在古城墙北门内稍东一点是火神庙,也就是我们今天称呼的水德庙,如今还有一条小街巷,一直叫作水德庙街,从这里往东,就是清风岭旧址所在了。
居住在澧县的文史学者高守泉老师,对于清风岭了如指掌。在他的印象里,这座所谓的“岭”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高山,而只不过是文字记载的绵延高耸的地段而已,比周围其他地方要高出很多,大体位置在县信用联社东南方向,通往津市的旧公路从它的旁边经过。那里一是地势高耸,二是树木茂密,三是附近还有一条注入澹水的潺潺小溪流环绕,再加上附近人家稀疏,登上去自然就具有一种人在山林里的感觉。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,清风徐徐吹来,栖息在浓密的树荫里,感觉环境非常清凉,舒适宜人。
清风岭应该是一直到八十年代都还存在,澧县人民政府1982年9月编制的澧县县城街道地图,我们仍然能清清楚楚看见清风岭。按照当时的城市规划,清风岭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老样子了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,建筑势必相应增加,在清风岭的西面,就是物资局,北面是观音阁和当时的糕点厂,东面是县供销社和省棉机厂。它的大体位置就在如今的解放北路最北端的东面一点,通往津市去的旧公路就是从它的北面绕过,穿过多安桥往东而去。繁多的单位和机构,逐渐地瓜分了它原有的面积,在新建筑不断破土动工而起的同时,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就不可避免,这一片绵延的高地,终于就消失在人们的眼前了。到如今,只有这个名称,还留在老一辈人的印象里,而年轻人,已经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——于是这一座岭,就像从地图上飞走了一样。
老实说,清风岭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人文历史,它纯属于自然景观,历代文人墨客似乎都没有留下一点题咏它的诗文或者画卷,但是在平旷的澧州州城里面,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。澧县县城作为曾经的州府所在地,是建立在一望无际平平坦坦的澧阳大平原边上的,地势一直都非常低洼,加上四面环水,历史上可以说有着十年九涝的灾患。在历代描绘澧州州城的地图中,称得上山岭的地方,似乎只有三处:一处是我们上一期节目里面说过的三凰山,如今依然存在;另一处就是北门外龙潭寺边的斗笠山,如今已随着龙潭寺一起消失了;还有一处就是也已经消失了的清风岭。当洪水泛滥的时候,也许这一片稍微突出地表的所谓山岭,对于那些望洋兴叹的澧州城里的灾民来说,未尝不是一个最后的避难所?当然,这纯属一种想象而已,它的存在,主要还是因为可以使人们避免炎炎夏日的酷热,作为一个避暑胜地而闻名。
说起来,清风岭和澧县古城墙的北城门还是有点关系的。如今留存下来的古城墙,最早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,后来历经加修,才变成今天的样子。澧州古城有一个特别之处,曾经一共有六个城门,而其中的北门,就叫做清风门。为什么叫清风门呢?是不是仅仅就因为旁边有一座清风岭那么简单?其实我们翻看《直隶澧州志•城池》,就会发现,从明朝嘉靖一直到康熙四十五年,北门都是叫做松滋门,到了乾隆二十六年,才将北门更名为清风门,显然,古人对每一座城门的命名,都有一个相应的出处或者说法,是含有一定深刻用意的。
清风门恰好就在清风岭边,以清风岭来命名,显然只是其中的第一层用意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古人做事,讲究名正言顺,要合乎文化传统,并且有其寓意。清风除了清风岭外,还有一层文化含义,清风这一个词语,最著名的莫过于出自《诗经•大雅》里面的一篇诗歌,叫做《烝民》。这篇诗歌据说是周宣王时代的大臣尹吉甫赠给他的同僚仲山甫的,里面用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”的句子来赞美仲山甫。
后来的人们,就用“穆如清风”来比喻官员施行自己的政治方案,教化一方百姓,就像是和煦温婉的清风化育万物一样,这其实是赞美官员“勤政爱民”的一个文雅说法。当澧州北门边有一座天然的清风岭时,官员们自然就会联想到《诗经》里的这一个典故,这一经典出处和自然景观恰好合二为一,将北门命名为清风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。
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建改造,曾几何时,清风岭被彻底铲除消失,如今原地已经是房屋密集的商业区和居民点,早已不复原来的地貌了。清风岭和它附近的清风门就成为了澧县人永久的记忆,慢慢地被封存进了发黄的历史,但它作为曾经的地理坐标,将一直留存在澧州人那深邃的精神故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