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6月以来,云南省旅游市场呈恢复增长态势,尤其是跨省团队游迎来利好,各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大巴逐步多了起来。眼下全省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已迎来拐点,但挑战与机遇同在,旅游产业全面复苏振兴仍需倍加呵护。
旅游业是保民生、促就业、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,也是观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。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冲击,云南省推出多项回暖政策举措,今年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《云南省关于文旅行业的纾困帮扶措施》13条,2月紧接制定出台《关于统筹精准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20条,发放总额为1.11亿元的文旅消费“大礼包”等。从政策出台的时间性、针对性、系统性看,云南旅游业均走在了全国前列,不仅有短期恢复的硬招,而且有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谋划,旅游业恢复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但也要看到全省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与疫情前水平相比还有差距,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发展仍面临不小压力。
抓发展必须抓产业,抓产业必须抓市场主体。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,保旅游行业市场主体,就是为高质量发展“蓄能”。此前已经制定出台了文旅企业新增流动贷款贴息、引客入滇奖励补助、旅行社集团化奖励补助、金牌导游特殊津贴等多项政策措施,能否把一系列好政策真正落实到位,成为助企纾困的关键。相关部门要用心听取企业呼声,诚心解企业难题,真心促企业发展,做到纾困政策措施应出尽出,帮扶市场主体精准滴灌,让中小微旅游企业挺得住、渡难关、有奔头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,除了政策护航,旅游行业关键还得练好内功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,游客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,比如有的游客倾向于短途游,有的游客偏爱健康旅游、运动旅游、乡村旅游等。精准发力才能吸引更多游客,推动旅游业“加速跑”。比如,今年6月10日,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复演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《印象·丽江》,日均游客接待量近4000人次,赢得了不少游客的好评。有需求才有消费,有消费才有市场,有市场才有发展。推动旅游业加速回暖,需要企业打好应变的“主动仗”,紧跟游客需求变化,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,开发更多优质旅游产品线路,推出更多惠民利民活动措施,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,不断丰富旅游业态。
旅游市场恢复发展,不仅要“跑得快”,还要“走得稳”。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结束,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态势,防止“过度防控”和“放松防控”两种倾向,旅游业回暖升温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。相关部门、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要坚决贯彻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总策略和“动态清零”总方针不动摇,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,严格落实测温、戴口罩等各项措施,做好公共区域消杀和通风,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旅游环境,让游客更好感悟“诗和远方”之约。
风雨过后见彩虹。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回暖政策的落细落实,文旅企业自身竞争力不断增强,全省旅游业将踏上稳中向好、好中向优的复苏振兴之路。